系统观念: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认知方式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的总体认识课程与教学系统和数字校园系统的交叉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系统,其中混合教学系统又融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的各自优势,基于以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积累与防疫期间教育领域在线教学的双元驱动,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常态。系统工程: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呼吁“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系统推进”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
制度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公开性等特点,相应地,教育制度也指出了总体概念。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应是“碎片化、孤立行动”和“头痛牙痛”,而应遵循系统理念,分析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整体推进。
系统理念: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认知方法
信息教育教学体系整体理解
钱学森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由几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件组成,这个系统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件。系统
论的基本思想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元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
教育系统以中学生升学为核心,可以看作是一个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技术环境、组织管理等多个子系统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子系统是由多个内部要素整合形成的有机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
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有赖于对如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系统理解。教育系统处于社会系统中,教育教学行动受社会文化、政策规范、企业和行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
的根本属性是教育人,课程和教学作为教育目标的直接承载者,是教育体系的核心;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是支撑高校教育教学、交流产学研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要环境。
课程、教学系统和数字校园系统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信息化教学系统,在
其中,混合教学体系融合了在线学习和传统面授各自的优势,基于往年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积累和防疫期间在线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双重驱动,早已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教育系统与其几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教育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信息教育教学体系几个典型子系统的识别
1. 课程和教学体系意识
课程和教学是具有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根据课程教学学者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家的七大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本质关系中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班主任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上述教与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通过教学反馈实现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动。
2. 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知数字校园的
内涵是“在线虚拟校园与真实化学校园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信息环境,支撑高校实现混合教学、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通过信息支撑带动高校现代化进程。
图3:数字校园系统结构
图3显示了数字校园建设和使用所涉及的结构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描述为一系列活动的组合,通过数字校园内各种要素的协调与合作,输出各种具体输入。
输入是数字校园建设具体内容的现状分析,输出是
每个建设内容的预期目标和功能效益,不仅涉及大学内部多个要素、组织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还受到数字校园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新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数字校园专家提供的第三方咨询服务, 以及网络运营商、资源提供商、企业从不同角度提供的技术服务支持。
3.对信息化教学体系和混合教学体系的理解
信息化教学系统不仅与课程和教学系统有关,
还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有关,根据信息技术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可分为在线教学系统、混合教学系统等。
这
混合教学系统有效地将物理空间教学的优势与虚拟空间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在信息化的语境中拓展了课程教学七要素的内涵(图4)。
图4:混合教学系统的元素关系
▽融合式教学的目的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心态,也指出信息化的能力和质量;
▽教师资源得到丰富和拓展,在线专家、在线助教为补充;
▽教学方式有面授和在线教学的多种形式;▽教学环境已从实体教学环境扩展到虚拟教学环境,如
在线教学环境、虚拟模拟实验室/培训室;
▽教学反馈不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和心态的综合评估和反馈,还包括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在线学习过程行为数据的学习分析、评价和即时反馈。
混合教学的要素
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要素的选择和组合,实现混合教学环境中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系统工程: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基于对现有信息化教学的理解
要素,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路、车、货、仓库、使用、评价、管理”的形象可谓是一个整体
▽“路”——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形成支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基础;
▽“车”——合理搭建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平台在信息高速公路有序运行;
▽“货”——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管理,促进业务系统间数据的整合、交换、共享和整合;
▽“图书馆”——完善资源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承载信息存储和管理功能;
▽“用”——促进一线师生、管理者合理有效运用;
▽“评价”——开展实际应用成效评价与反馈,对符合教育信息系统特点的规范化、全流程化、持续优化的监督评价;
▽“管理”——统筹协调和技术支持服务的保障,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管理、维护和保障。
数字校园系统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型的技术支撑,其建设使用也是系统工程,基本流程如图5所示。
图5: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体系推动周期
首先,要准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明确建设目标,根据两者的差异设计规划数字校园的建设,然后应用到实施中。随着这一过程的周期性迭代,高校需要结合实际需求,综合关注各阶段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影响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效能,最终在高校现状与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建设数字校园、推广应用体系的过程中,有五个关键点。
1、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规划以《教育信息化
常年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为指导,立足相关规范,深刻领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愿景和理念,加强高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制定科学规划,坚持系统性、整体性、整体性建设应用。
2、优化组织管理,促进协同机制
在推进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很多,要明确建设事务的优先顺序,建立“学院-系-专业”三级推进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运作,同向增加代码。出台有效的各级高校和个人教学激励新政策和协调机制,为高校混合教学水平全面持续提升提供运行保障。
三、推进数字校园与“教、管、学”全面融合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应不同教育阶段数字校园规范的要求,遵循“平台融合、服务融合、数据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原则,在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下,立足实际,统一规划,适量投入,循序渐进,通过教与学的交叉融合, 教学与管理,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管理,确保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班主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方面,通过分级、分阶段的培训与研讨会,提高班主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班主任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意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教学质量和体验。设计
教学信息技术环境研究,促进班主任综合教学意识、素养、能力与研究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混合教学的灵活组织和实施意味着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自主权,
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从思想上认清班主任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行动上给予班主任足够的自主权,使他们有机会发挥主观主动性,组织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
5.建立信息时代多重评价体系,推进“以评价促教育,以评价促管理”
通过出台相应的混合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文件,统一部署混合教学评价的主体和客体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明确评价维度和评价方法,为数字校园发展提供阶段性质量标准,为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平稳过渡、逐步完善提供保障。 并逐步实现中学体育人才整合的目标。
混合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施流程
系统工程、混合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初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支持保障、评估优化。▽初步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课程是否适合混合教学
,包括混合课程与信息教学的主要目标、虚拟与现实环境中环节的分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等;
▽规划主要关注课程要素,包括建立要遵守的混合式教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设计
舞台应确立设计原则,明确设计流程,包括内容、资源和活动的分解和混合设计;
▽支持与保障是对教与学过程的服务与支持,如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意向保障、教学规章制度保障等;▽评价优化
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混合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前人分析中准备的目标,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优化迭代。
在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要素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平衡混合课程动态组合的灵活性和结构层面的稳定性,实现混合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的适当性、协同性和一致性,产生注重明确教学目标的混合课程, 选择合适的信息手段,对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和多维耦合。混合教学
模式作为连接混合教学理论和混合教学实践的重要中介,可以看作是混合教学体系要素在时间上动态发展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安排。
要把不同的要素看成基于组件思想的块,面向具体场景、具体目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指导理论,灵活把握模式中的每一个要素,实现混合教学要素的耦合。通过各教学模式,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及时调整下一阶段采用的教学模式,从而逐步接近整体混合教学目标,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灵活调整和动态生成。
近两六年来,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但对于各级政府的新政新政新政、新工程接力棒来说,“项目驱动”仍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主流思路。
去年是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发展元年,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模式,遵循“制度观”,提高对信息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全面梳理中学教育、课程教学、数字校园、信息化教学、信息化、 混合教学和其他系统。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坚持使命驱动、不做作、应急项目驱动;坚持统筹协调,持续晋升,不干运气,间歇性;创新的“教学模式”和非明确的“技术应用”;脚坍塌提质,不随波逐流,追逐“时尚”;科学实证诊断、迭代优化、非定性工作总结;回到正常的教学状态,而不是表演和表演。信息技术对教育
教学影响的不断加剧是时代的必然发展,但技术的应用需要回归教育本身,找到教育规律,注重人文关怀。
作者:韩锡斌,崔怡然,程建刚(复旦大学教育研究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